| 网站首页 | 外国诗歌 | 诗人的诗 | 诗人书讯 | 东西文库 | 画册欣赏 | 微博 | 诗人录 | 点此荐稿 | 花开围城 | 
最新公告:     我们梦境的核心是洞穴,世界把它译作妓院。-BY 巴克斯特《秋之书》  [admin  2011年8月22日]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by陀思妥耶夫斯基  [admin  2011年7月14日]        

您现在的位置: 阳光诗网 >> 诗人的诗 >> 正文
热 门 文 章
普通诗人的诗《21世纪中国诗歌…
普通诗人的诗王家新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臧棣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罗羽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沈方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哑石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桑克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孙磊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张曙光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王东东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白地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张永伟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巫小茶诗选
普通诗人的诗蓝蓝
普通诗人的诗高春林诗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诗人的诗
更多内容
谭延桐:《十字路口的对话》《由勃拉邦佛镇守着》等         
谭延桐:《十字路口的对话》《由勃拉邦佛镇守着》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388 更新时间:2011/5/27 16:18:00

 十字路口的对话
 
                                          1
——当一切都做完了,你还做什么?
——躺在坟墓里,安歇。
——当你的灵魂突然从梦中惊醒了,你是否,还要重返人间?
——我的灵魂一直在人间,也将永远在人间。
——那,谁看见了呢?
——反正,我是看见了,肯定上帝也看见了。
——听你这样一说,我就觉得,你像个幽灵。
——包括我,也包括你,也包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谁又不是幽灵?现在看得见将来却难得一见的幽灵?
——你经常会逸出体内吗?
——这是我常做的事儿。不这样做,我的灵魂就会憋得慌。
——怪不得你活着的时候许多人都说你不是常人呢。
——我不是常人,那我是什么?
——就凭你不说平常人的话不做平常人的事,这一点,我就觉得你不是常人。
——看别人,总是有看歪了的时候,你肯定是看歪了。
——你这话,是不是说,我站得不够直?
——不,不是你站得不够直,是这个世界有时候为了调整自己,站得不够直。
                                          2
——此刻,你听见什么了吗?
——是钟声,教堂的钟声。这声音,我再熟悉不过了。
——你还听见了什么?
——神的脚步声。
——哪个神?
——自然是,我心中的神。
——他是朝你走来的吗?
——不,是朝我们每一个人,还有我们身边的影子。
——我很想知道,他朝我们每一个人,还有我们身边的影子走来,究竟要做什么。
——要做的,可就多啦,你不可能有耐心,听我讲完。
——我确实是有急事儿。老朋友不期而遇,总得说点什么吧,总得说点什么我才罗嗦这么多的。
——其实,你的急事儿并不叫急事儿。老朋友相见,也并不一定要说些什么。你知道的,如今的话语已经泛滥了,何必要让它再泛滥?
——不叫急事儿那叫什么?不说些什么那算什么?
——唉,有些事情,你现在还糊涂着。
——你算是说对了,我怎么就……就越来越糊涂了呢?
——因为糊涂,好不容易找到你了,而且和你一见钟情,死死地爱上你了。
                                           3
——我真的得走了,你看,我都急得冒了一身汗了。
——走了,这两个字,很不吉利。
——那我应该说什么呢?
——我说过了,话语已经泛滥了。
——不说了,我真的得走了,回来后我们再说好了。
——你走了,大概就,永远也回不来了。
——你是在咒我呵?
——不,我是在祝福你。
——那?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苏格拉底说的,你肯定知道的。




    由勃拉邦佛镇守着
 
       乘船,从澜沧江上顺流而下,便可直接到达老挝的第二大城市——琅勃拉邦了。
       本来,琅勃拉邦应该是老挝的第一大城市的,因为它的历史比万象还要悠久,并且曾经是老挝数朝数代的都城所在地——1353年,澜沧国国王法昂统一了老挝之后,便把老挝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政权的首都设在了琅勃拉邦。600多年里,琅勃拉邦便一直是老挝的首都。只因1975年老挝的民主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废除了君主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之后,才迁都万象。尽管迁都了,但它的风采宛在,魅力宛在。它毕竟残存了公元14世纪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澜沧王国的许多遗风。
       说到琅勃拉邦,肯定有许多人都会知道,它是一座千年佛都——不是一般的都市,而是佛都。老挝小乘佛教的发祥地,就在这里。琅勃拉邦市区,佛塔林立,寺庙遍布,规模较大的便有50多座。1995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琅勃拉邦的:“琅勃拉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城镇中传统的老挝建筑容纳于19到20世纪欧洲殖民者留下的欧洲城市结构中。琅勃拉邦彻底保留了它独特的城镇风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间相互融合的突出体现。”
       其实,历史上,琅勃拉邦并不叫“琅勃拉邦”,而是叫“孟骚”、“龙蟠”和“川铜”。“琅勃拉邦”这个名字,是1353年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定都在此之后改成的。据说某天,法昂王突然收到了高棉国王派僧团专程送来的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一尊已有700年历史的金佛,作为其公主嫁给法昂王的陪嫁品,这尊金佛的名字便叫做“勃拉邦"诃弥阿”。这份礼物,法昂王喜爱有加,因此从1560年开始,法昂王便因供奉勃拉邦佛像而将“川铜”改成了“琅勃拉邦”。再后来,万象成了国都,琅勃拉邦却依然作为“王都”和“佛都”在老挝人的心里继续存活着。在老挝人的眼里,它永远都是“那空琅勃拉邦”,即由勃拉邦佛镇守着的一座神圣之城。
       琅勃拉邦的精魂,当属琅勃拉邦王宫了。王宫建于1904年,是西萨旺冯国王的寝宫,后来一直是历代国王的寝宫。直到1975年,琅勃拉邦王宫才正式改为国家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国家博物馆呈“品”字形结构,分为三大建筑群。中央的大宫殿为尖塔形,是当年的国王接待国宾、举行庆典和仪式的场所。后边分为左、中、右三宫,中宫是国王的寝室,左宫是国王的办公之地,右宫是陈列室。大宫殿内的两幅巨型壁画较为详尽地描绘了老挝人民自然、淳朴、安详的生活场景。馆内主要珍藏了古老的澜沧王国的历史遗物、国王塑像、王室服装、生活用品。再就是那尊高1.3米、重50公斤的勃拉邦金佛了——它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老挝最后一代国王西萨旺凡达纳的行宫里,昔日的大殿、议事厅、收藏室、起居室、书房等等,一一从眼前闪过,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的王室辉煌……物是人非,徒留了几分唏嘘。末代国王的礼品陈列室里,摆放着许多的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精美工艺美术品和纪念品,它们都是华丽的,华丽得就如同打扮来打扮去的历史。步出殿门,两排高大的棕榈树像刷子一样,顿然把历史的冰凉刷去了厚厚的一层……不知怎么,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经常漫步的南宁民族大道上的那两排高大的霸王椰……历史是死的,这些树却是活的。
       站在国家博物馆对面的普西山上——据说,这里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便可一睹琅勃拉邦王宫及琅勃拉邦王都的全貌了。
       琅勃拉邦地处群山环抱的谷地。整个琅勃拉邦,看上去简直就像置于金盆里的一块翡翠。因为琅勃拉邦是绿色的,而且是浓抹重染的绿色,自然也发着光,可以说是熠熠生辉……是的,它比任何一块翡翠都更为名贵。西萨旺冯街、景基萨腊街等市区的主要街道,我想应该是这块翡翠上最醒目的纹路了;在此汇合的湄公河和南乌江,我想应该是这块翡翠上最耀眼的光芒了;还有,那些郁郁葱葱的椰子树、棕榈树、槟榔树、翠竹等等,无疑就是这块翡翠上最美丽的斑点了。
       房舍有序,街道井然,红砖洋楼,椰树婆娑……这便是尽收眼底的琅勃拉邦市区了。
       这里有着典型的热带风光,这里有着古朴的建筑,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这里有着难得的古雅和幽静……不能不说,我喜欢这里。甚至私下里在想,如果选择了这样一座城市作为生息之地,那也实在是一种佛祖的恩赐,修来的福分。也难怪许多人都说,这是一座古朴之城、清净之城、浪漫之城、魅力之城、神圣之城呢。
       既然不能成为这里的幸福的市民,就只有做这里的快乐的游客了。
       眨眼之间,我便像一条鱼一样游到了普西山顶端的宗西塔。这座塔,呈四角形,塔项宛如待放的莲花……领受了佛意,我便一游再游,游进了香通寺,游进了万佛寺,游进了维春寺……知情人告诉我,琅勃拉邦的居民只有5万多人,可是其中光和尚就有200多名。每天清晨,和尚们都要排着队沿街化缘,等待着布施的信徒们沿街而来,然后把糯米饭、粽子等食物依序献给他们……望着那些或以红色为主、或以金色为主、或以黑色为主的寺庙,我思绪翩然。我知道琅勃拉邦为什么面积还不到10平方公里却是老挝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了。
       联合国有关方面的专家考察组曾来琅勃拉邦专门考察过,结果是,琅勃拉邦全市现在具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679座,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殖民风格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市……不用我说,你也知道琅勃拉邦是怎样的一座“风格城市”了。一座城市有了风格,就像一个生命有了风格一样,就会魅力无穷。地球上的世外挑源可谓有很多,但像琅勃拉邦这样的都市性质的世外挑源实在寥寥无几。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了尚未被商业化的一草一木,尚未被异化的人际关系……说琅勃拉邦是温馨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到市中心的西瓜塔,也不能不提到南乌河口的石洞寺,以及城南的关西瀑布,南康河与其支流交汇处的白雪瀑布,去往七层塔的途中的傣族村,湄公河畔的酿酒村……这些,都是一些好去处。去了,才会真正知道塔的风姿、寺的风光、瀑的风采和村的风情。一位当地的朋友悄悄对我说,你知道么,万象的塔銮象征着男性,琅勃拉邦的西瓜塔象征着女性。“万象的小伙子英俊,琅勃拉邦的姑娘漂亮”的美谈,据说就是源于此。在石洞寺,这位当地的朋友又热情洋溢地对我说,每年的宋干节,琅勃拉邦的市民都要热情地捐款集资,铸造许多的佛像专门送到石洞寺来。如今,石洞寺已拥有上万尊佛像了。我说,那,石洞寺,就是研究湄公河流域文明、宗教和艺术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文献或参考书了。
       有不少披着橘红色长袍、神色怡然的僧侣从我身边一一走过……这时候,我听见了满城的钟声,从佛寺里传来的钟声。这与世无争的钟声,托着我的思绪,越飞越远……没有听到半点儿嘈杂,也没有看到一丝儿名利……顿然觉得,这就是幸福。
       听说,琅勃拉邦的手工业久负盛名,因此在琅勃拉邦的最后一天,我兴致不减地游览了琅勃拉邦城南约2公里处的曼帕龙村寨。在那里的家庭手工作坊里,我欣赏了老挝的手工织品、制纸及木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全过程……最后,当然是满载而归。

  



  地球上的新月
 
       万象,总是使我想起“人间万象”、“万象更新”之类的词。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好名字,让人充满了许多联想的好名字。
       万象,是老挝的首都,谁都知道。但不见得谁都知道,万象原来的名字叫“赛丰”、“万坎”和“永珍”,是一个“檀香城”、“月亮城”;也不见得谁都知道,万象城里寺庙星罗棋布,有塔銮寺、西孟寺、玉佛寺、西沙格寺、英奔寺、翁德寺、米赛寺、瓦岱寺、西凯寺等等300多座之多;更不见得谁都知道,万象也有个法国巴黎那样的凯旋门。
       “檀香城”的来历,是因为万象盛产檀香木;“月亮城”的来历,是因为万象城区沿湄公河左岸蜿蜒而去,呈新月的形状。闻着檀香,走在“新月”上面,诗情难免就会涌满心怀……要不是我急急地要去拜访塔銮,恐怕诗篇早就握在我的手中了。
       塔銮所在的塔銮广场,是整个万象也是整个老挝最大的广场。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年的11月,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塔銮庙会。塔銮是万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老挝的重要象征,因此,我就特意给它留了一个专章……
       湄公河的这边是老挝,湄公河的那边便是泰国了,仅仅是一河之隔。此刻,我像卫星一样围着“月亮”转来转去,观看着老挝,倾听着万象,和万象的历史也仅有一河之隔——这座已有2000多年的万象古城,相传是公元前300多年前由部落首领武里珍兴建的。公元8世纪被定为文单的国都。14世纪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1560年,才正式荣升为老挝的首都。成为首都之后,曾经被法国殖民者、美国入侵者先后占领过。“月亮”大放光辉,这是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事儿了。
       在万象,最豪华、最庄严、最别致、最漂亮的建筑,当数众多的寺庙了。我从这一座寺庙里出来,马上便又进入了另一座寺庙……寺庙,寺庙,寺庙……全是寺庙,就仿佛万象本身就是一座大寺庙一样。我喜欢万象这样一座大寺庙。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闪闪的信仰,听到了暖暖的召唤,和久违的安详与静谧美美地走在了一起……这是在我所去过的众多的都市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特别是在首都。
       万象没有高楼,大多都是四层以下的建筑,就连总理府等政府的办公场所也多是两层的白色楼房。这些楼房十分谦虚地躲在椰树下,或棕榈树下,聆听着不断传来的经声佛号,想着什么,或悟着什么……
       出租车,老半天了我也没有发现一辆。公交车,更是很少。跑来跑去的,尽是私人汽车,双轮摩托车,或三轮摩托车。据说,摩托车是万象的主要交通工具。万象的少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12岁到来之际就拥有一辆崭新的双轮摩托车——按照老挝的法律,12岁就可以有资格考取驾照了。知情的朋友对我说,万象有97%的摩托车是从中国进口的。进口的当然不仅仅是摩托车,更是一种友好和文化。
       整体上看去,万象简直就像是中国的一个中小城市,因为不少人花10元人民币从自己下榻的旅馆里租一辆自行车,用一天的时间便可以把整个市区逛个遍了。
       值得一看的景点,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塔銮,就是金宫、塔当塔、凯旋门、祥光寺、玉佛寺、西刹吉寺、万佛林、南鹅湖、万象纪念碑、无名战士纪念碑、西萨旺冯纪念碑、民族文化公园、西里萨旺翁国王公园、香昆公园和湄公河大桥等等了。浓郁的宗教氛围,杰出的宗教艺术,从万象的角角角落落里,都可窥一斑。
       “70多年以前,有个叫奔勒的工匠在万象郊区,凭着自己从民间传说、古代经书、文献资料里所汲取的才思与灵感,塑造出了一座又一座栩栩如生的佛像、罗刹和恶兽等等,后来渐渐形成了规模,被置放在一片草地上,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片万佛林……”导游的话,被我一一记在了心里。同时记在心里的,还有万佛林等等许多景区的古朴、优雅和纯净。
       就在我十分认真地在领略着万象市民独特的民居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导游的声音又十分清晰地递了过来:“无论是在琅勃拉邦,还是在万象,许多的市民都拥有自己的豪宅和名车。最差的,也有日本产的客货两用车,摩托车就更是不必说了……”有人十分不解地问:“那,万象市民的钱,都是从哪儿来呢?”导游接着说:“万象政府近些年来大力倡导家庭经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从事着与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有关的家庭经济,收入相当可观……也就是说,老挝尽管国家并不富裕,但老挝的人民却大多都很富裕。”这话,其实,从万象市民那有光泽的笑脸上,我早就得到证实了。
       这天早上,我起得比太阳还要早,一个人走在街上,无意中看到了许多脑后绾着别致的髻、下身穿着镶有金线银线织成的花边筒裙的老龙族和老听族妇女及穿着花边衬褂、颈戴银环的老松族妇女,正提着竹篮神清气爽地去早市上购物——说是早市,其实是从早开到晚的。突然就想到,我所生活的绿城南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可是,我却已经看不到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服饰与文化了。
       走着走着,我便又来到了一座寺庙——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一所学校。据说,万象有许多的学校,特别是小学,都是直接地设在寺庙里边的……就在想,从小就沐浴着佛光,在佛光中诵读,在佛光中歌舞,在佛光中遐想……这样的年华,是何等幸福啊。即使,阳光暂时照耀不到他们,佛光也是会时时刻刻照耀着他们的。
       ……
       夜晚,又来临了。我一个人漫步在湄公河畔,望着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五颜六色的灯辉、昼夜不息的河水、来来去去的船只……思绪就如湄公河的河水一般,一泻千里……





    被提拔为神仙
 
       人类天生就对神秘之物感兴趣。因此,一听说琅勃拉邦的北乌那儿有个名字叫做“唐丁古洞”的神秘的洞,许多游客便兴致勃勃、马不停蹄地去乘船,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行程一个多小时,来到了这里……连心灵也睁着大大的眼睛,想看看它究竟如何个神秘法。
       果然,它是对得起神秘的。
       一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神秘——准确地说,应该是地气十分神秘——在此汇合的湄公河和南乌江,就像两条液体的枝桠,唐丁古洞则像是这两条枝桠上结出的一只不易被人发现的神秘的果子。不远处的Tad Kouang Si瀑布和Tad Se瀑布,高诵不止,声响清晰地从森林深处传来,让人禁不住想起了“自然”、“原始”、“巫气”等等。喀斯特地貌,我见过许多许多,但像此地的喀斯特地貌,我还是第一次见。
       从导游的解说里,我得知,唐丁古洞属于石灰岩洞,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400多年,哦,多少前人来这里目睹过它的样子了啊。它的样子,就有点类似我所去过的山东淄博的樵岭前溶洞,但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樵岭前溶洞里没有佛像,这里却在洞壁上供奉着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佛像——据说有3000多尊呢。导游说,从4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龙坡邦便将这里作为供奉佛陀的好地方了。洞内的这许多的佛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列的。也就是说,这里的佛像,大多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佛像了。难怪,有的佛像看上去已经十分斑驳了呢。
       唐丁古洞其实并不庞大,但它洞连着洞,后洞大于前洞,似乎有着读不尽的内涵。此刻,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禁又一次想起了我非常喜欢的那首诗——辽太祖的长子耶律倍写的那首《失题》:“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把它略为改动一下,便是“后洞压前洞,前洞全无力。羞见远来人,从此投神秘”了。
       神秘,当然也是一种资源。我用我心灵的目光不断地开发着这种资源,开发着,开发着,便开发出许多的意境来了。很显然,这样的意境,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不,它怎么叫“神秘”呢?
       正想着,那边有一道光射了过来,很奇异的一道光。可惜,它转瞬即逝了。至今,我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一道什么光——也许,是天光?是佛光?当时我问过身边的一位台湾游客,你看到刚才的那道光了吗?他说,没有。可我明明是看见了的。是的,我看见了它。也许,它也看见了我。正因为这样,我似乎一下子就“洞开”和“洞悟”了。
       老挝人说,唐丁古洞是一处神仙的居所。看来,来这里的人,都沾了仙气了。
       仙气也好,巫气也好,反正唐丁古洞是有“气”的。文以气为主,我想,洞也是以气为主的吧?
       我喜欢这里的气。
       导游说,等大家参观完了唐丁古洞,还可以再去附近的许多石灰岩洞看看;如果再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到龙坡市集上走走,在那里可以买到许多的当地的土特产品……我却在心里说,不去了,不去了,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里静静地走走,静静地看看,静静地坐坐,静静地吸收一些地气,挺好。
 



不断点燃的焰火
 
       文学艺术。我不能不说到文学艺术。因为30年来倾心并致力于文学艺术,所以我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全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它们的态势和走向等等。当然了,也包括老挝的文学艺术。总觉得,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它的精神质地,实在是不能不看它的文化——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在内。
       老挝的文学艺术,在历史上,主要是以口传文学为主。即使有写下来变成文字的,也大多是写在蒲葵的叶子上。因此,保留的时间就相当有限。以至于,你要想找到许多的老挝古典文学的文本,就要颇费周折。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度,因此老挝的文学艺术也大多染上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大体上,可以把老挝的文学分为出世文学和入世文学。
       出世文学,最早诞生于14世纪中叶的昭法翁国王时期,也就是佛经刚刚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经由高棉传入老挝的时候。当时,巴利文已经在老挝广泛地被使用,因此所流传的文学作品也大多都是用巴利文写成的。传诵面积最广、影响时间最久的,大概要数《佛本生经故事》,即《摩诃迦陀卡》了。该书收有500篇佛陀释迦牟尼修成正果之前怎样为国王、婆罗门、商人甚至大象、猴子等等行善积德的故事。后来曾经有人专门从中选出了十篇,称之为《十戒》。这《十戒》,不久之后也便成了佛门弟子传授佛法妙理的常用之书。另一部在老挝深入人心的故事集,叫做《休沙瓦》,是记述释迦牟尼为他的堂弟阿难所讲的故事的,当然也间接地反映了老挝当时的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和人文风貌等等。据说,《休沙瓦》原来是刻在贝叶上的,一共有10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休沙瓦》,是根据贝叶上的《休沙瓦》改编而成的。除此之外,老挝的出世文学还有一些是描写神灵圣贤的故事的,比如《摩诃梭德》、《吠陀神——因陀罗》、《梅林达王的问题》等等,影响最为深远。16世纪以后,也就是维苏腊王和他的儿子波提萨拉腊王在位期间,老挝的文学艺术开始加快了步伐。因为,父子二人都是不折不扣的佛教徒,而且重视文学。这期间,诗歌方面,老挝开创了无韵体新诗;传说方面,出版了老挝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描写开国始祖的《坤博隆》;故事方面,有《碧玉佛的故事》、《紫檀佛的故事》等等一系列的佛教故事。
       至于13世纪之前,因为那时候的老挝主要是在吉蔑人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使用的文字源于印度梵文,所以期间的文学大都深受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它们大都属于口头文学,又加之战争连绵,炮火不熄,所以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文本。
       老挝的入世文学同样摆脱不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子。许多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史诗、抒情诗、散文、小说和寓言等等同时还打上了古印度文学的印迹。比如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经由泰国传入老挝之后,就被改写成了老挝的古典名著;寓言集《娘丹黛》也是根据印度的《五卷书》改写而成的。
       老挝入世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体小说。诗体小说的题材,往往都与英雄和玫瑰有关。同时,也渗入了佛教的一些基本义谛。如因梯央的《因梯央的教导》、皮亚乔东达的《爷爷教育孙孙》等等。除了诗体小说,还涌现出了《本通与洛乍娜》、《妖女和十二嫔妃》、《大象和蚂蚁》、《巴亚的故事》等等一些别的小说或戏剧。至今,这些作品还因为它们的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而在老挝民间广泛流传。
       史诗就更多了,比如《澜沧史记》、《万象王朝史记》、《占巴塞史记》等等。长篇叙事诗则有《加拉结》、《占巴西顿》、《休沙瓦》、《娘登安》、《林通》、《苏里冯》、《占塔卡》、《盖乔》、《陶洪》、《信赛》等等。其中的《信赛》,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是老挝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信赛》讲的是——盆占王的妹妹被魔王劫走之后,盆占王便四处寻找,找来找去也便找到了占巴城……在占巴城,盆占王娶了城里的7位最美的姑娘做了王妃。不久,王后和王妃便都生下了儿子。巫师说,王后生下的儿子和最小的王妃生下的儿子信赛,将最有鸿福、最有权柄。其他6位王妃知道这个占卜结果之后,便妒火中烧,齐心协力去收买了巫师。之后,王后的儿子和最小的王妃的儿子信赛便以“灾星”之名,同各自的母亲一起遭到了流放。信赛在流放的不断砥砺中,变得越来越坚强,也越来越智慧,武艺几乎是无人能挡。千曲百折,峰回路转,信赛终于回到了王宫,并继承了王位……人们喜欢《信赛》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信赛》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语言也引水上山。
       不能忽略了老挝的口传文学。
       老挝的口传文学,尽管不立文字,却同样直指人心。其内容,大多都与创世有关,与人类有关,与英雄有关,与爱情有关。其中的《芗茗故事集》流传最广。最早,这些故事,都是由僧侣和村寨里的智者讲述出来,然后代代相传的。它们,或是宗教情怀很浓的歌谣,或是情深意浓的情歌,或是意味深长的寓言……都是用“卡”和“喃”这两种曲牌贯穿上下的。而每一种曲牌,又根据地区曲调的不同,分为“卡桑怒”、“卡琅勃拉邦”、“卡丰沙里”、“卡孟怒”、“喃达”、“喃兑”、“喃朗抗”等等。也就是说,老挝的口传文学大多都是可以吟可以诵的。
       法国侵略者入侵老挝之后,一方面肆意掠夺老挝的古典文化艺术,一方面大张旗鼓地传播西方文化,因而老挝的文学艺术受到了严重创伤。这一时期的老挝文学,基本上都是以“反法抗法”为主要题材的。《爱老挝》、《占芭花之歌》等等,也便应运而生。
       镜头慢慢拉近,于是我们看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挝文学。这时候的老挝文学,已经从“反法抗法”转移到了“反美抗美”。影响较大的有《西奈》、《生活的道路》、《去二营》、《离别西潘敦》、《夺枪》、《万象街头》、《不朽的西通》、《洪沙女民兵》、《生活的风暴》、《同一个血统》、《恶有恶报》等等。无疑,这些文本也是参与了老挝的救国爱国运动的,它们是心灵扛着的枪支,精神握着的旗帜。
       不能不提的是,那些少数民族文学的花朵,那些带着新的气息的一系列的短篇小说《订婚戒指》、《勇敢的莫罗》、《暴雨》、《应该告诉她》、《野花》、《新生活》等等。它们就像是一盏始终都在亮着的灯,驱赶着苍茫,也驱赶着雾霭。
       老挝大众一向喜爱传统的悲喜故事,也就是那些讲述英雄如何历险、如何夷险、如何弃险、如何转险为安的光辉传说。这就象征着,老挝民族是一个活在光辉的传说中的民族。离不开传说的民族,离不开光辉的民族,就连佛祖看着也是好的。 
 




诗人的诗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诗人的诗:

  • 下一篇诗人的诗:
  • 【字体: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阳光诗网旧版 | 管理登录 | 
    动易网络 →阳光诗网www.sunpoem.com ©版权所有2004-2020年 站长:sunpoem
    本站技术维护:顾方软件工作室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您的作品不愿意被本站转载使用,请立即联系gufang@vip.qq.com,本站将在收到消息后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