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看见
返回上级目录
     
返回荆溪专栏
       
       
   
我在荆溪的诗歌阡陌当一回瞎子  /还非
 
       
   

  在今年11月福州《海峡都市报》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我认识了一位老乡女诗人,她名林晓锋,笔名荆溪(闽江畔荆溪镇)。她与我、徐南鹏、程剑平等几位福州诗友围坐一起,起先我没注意到这个苗条的女子,后来,坐我身边的南鹏一直埋头读一份诗稿,叫他也没反应。怎么回事?问他读什么,他抬头指着我身边的这位女子——荆溪,说是她的作品。这样,我与荆溪认识了。这都没什么。关键是南鹏从来在大众广庭没这么认真读过诗的,是好东西吗?等他读过,我接过稿子浏览数行,行呀,我转身与荆溪就多聊了几句。后来,我们在曾宏办的《诗旅程》网络论坛上,以及电子邮箱、手机信息之间多次接触,慢慢对荆溪的诗歌作品和写作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些了解。她很年轻,诗也写得有朝气,有特色,虽露些小疙瘩,这对一个年轻女诗人来说不是问题。
  通读荆溪的诗歌作品,我想过了,我应该把自己当一回瞎子。荆溪的诗歌阡陌纵横交错,我对她的个人经历、写作路子与阅读范围,了解得不是太深,我只是在这些作品的阡陌上跟随她文字后面,想象自己看不见一切,只凭两只耳朵,来倾听她在前面发出歌唱的声音。
一种是让我突然停住惊喜不已的声音。这个说法我毫不夸张:

一只水鸟的倔强
就是 不靠岸
——《水鸟》

这首《水鸟》还有一句:

快乐羽毛 不靠岸

  记得我读过她的一首写雪的诗,印象很深,且被震动了一下 。“大地没有手/但她接住了/雪的全部”这首题目叫《一定还有别的力量》,短诗只有五行,但题目一出现诗意便跃然纸上。荆溪能在这两首诗歌的感觉中这样说话,说明她已经具备了一种倾听能力且又的确听见了那个声音。不是她在说话,而是有一个地方在讲,她听到。她能偶然的做到这样,是因为她对语言已经有所听。“这个听不是和讲同时,而是在我们讲话之前。”(海德格尔)我以为语言是我们说话的工具,同时又必须用这个工具来写下听到它(语言)自身的讲,一个诗人必须训练这种听的能力,不会听,写一辈子也无用。从这看,荆溪在写作的深夜,已经有一只手在轻轻敲她的门了。
  第二种是那些莫名其妙的短句中弹跳出不知所云的声音。但不是晦涩,也不是硬扭语言。比较典型的:
瘦鸟飞翔
天空的金水湖
麦芒抽穗的空间
金羽冉冉升起
——《望》

  鸟居然还有瘦与肥之分(古人有写瘦马)。时空很是开阔,而那只瘦鸟拍翅的声音回不来,只在“天空的金水湖”畔回荡。远啊!我听不到。她有一首《话语的对象》,莫名其妙地说“要远离重量”,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受话对象是她自己,还是第二、第三人称?不管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我看来有点先知铭言的意味。比这更莫名其妙的还有:

风向下吹,雨往上飞:春天
多少岁?
———《春天,一行蚂蚁》

  她这么一问,我浑身发麻:需要认真一次,但最终以糊涂结束:春天多少岁?回答我呀!还很多,我再列出一些:“墙壁爱上抽象派”、“红苹果生锈了”、“手表停在三十岁”……阿根廷有一个被诗神照亮的木工匠叫安东里奥·波齐亚,一生仅留下几百行的随笔文字,好多难懂,但广为流传被誉为先知般的话语,录二句:“无论我走在什么地方我的边总在左边。我生长在这个边上。”、“没有事物完成于呼吸。”(王家新译)这就是莫明其妙的吸引力。我相信,荆溪在征服这些诗歌题材的途中,肯定有东西被她听到了。这种听到的是那么疾逝,还没回神过来就没了。诗人只好匆匆写下它,是又非是。这就是让我们在任何一位诗人的莫名其妙句子上逗留的阅读魅力。唯此,相信荆溪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更安静,且只有更安静才听得更清晰。写诗的人需要这样训练自己。
第三种是老题材在她叙述中发出独特的声音。荆溪处理老题材看出她是花了心思,不嚼别人的馍,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小女子一个走僻路多危险,她不怕。且看看她怎么走的:
《水鸟》中那只水鸟为没有岸而欢乐的飞翔(不靠岸,要嘛升入虚空,要嘛葬海)。
《蛇行》勾画一个女人的生存秘密踪迹。
《情人梅》以独一无二(像说明书)的叙述写爱情。
《乌鸦》中的精灵展开翅膀在凡高的高蹈的艺术天地盘旋。
《太阳雨》到底透露生活的光还是撒落生存的泥泞?
《雨孩》对青春的焦虑和思索但还触及生命本真。
  很独特,她写老题材几乎都有异样的东西呈现着,近半透明状态。即使写故乡题材的如《水车村》等,也并非单一的歌唱故土乡情,其间还有些新质在闪跳,阅读她虽不太容易捕捉,但显得可贵。当然,诗思做到新发现并在语言中新生成,需要诗人的新功力。举个例子:煮南瓜,你没手艺(眼光)你就盐巴一撮把它煮清楚了也成,别粗制滥造熬太久了出璜味;倘若你有两下子你就露一手,南瓜亦可上宴席。也就是说不管写什么、怎么写,要把想表达的写清楚,不夹生,不枝蔓:跑开也要有蛛丝马迹可循。这一点,美国的弗罗斯特和爱尔兰的希尼,二位大师在叙述间的转换很见功力,可借鉴。相信荆溪会在今后不断探索中有新作品呈现出来:我对我的任何一位诗友,只是等待,再等待,其它都会揠苗助长。

2002、12、29 于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