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就觉得这个话题有些一言难尽,因此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需要性,我也只能哑然。
(一)
网络是宽容的。它就是泥土,我们的诗歌就是种子。但是网络是虚的,我们只看到种子却看不到它们所生存的环境。泥土有了,可天气呢?水呢?这天气和水就是我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与内心情感。隔着网络,谁都无法摸清这些,所以对于“种子”的成长状况就不能统一而言了。有些会长得矮壮,有些则会长得修长,但它们都应该是美的。当然最终谁能存活得更久,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与群体趋势也息息相关。
但是没有泥土,我们的种子就少了生长的机会,所以我以为,网络确实对诗歌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它的反作用的出现是源于我们的本质。
(二)
要说诗歌与网络之间该如何处理,其实是谁都无法处理的,即使有这个权利也无从下手,这是写作者自觉与不自觉的问题。我们只能讨论与交流这些问题的存在。
从一个诗歌爱好者到诗人,必有一个过渡期。我认为在这期间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浮躁的心态)应予以谅解(当然放纵也是要不得的)。我不认为一个写得一手好诗但极封闭自己与生活的人是诗人,也不认为一个热爱诗歌与生命但写不好诗的人就不是诗人。我尊重所有的爱诗者们,我也尊重我所有的灵感。
而当我们去读一首诗,我们必要深入诗歌内部,在此间我们应持着一种理解。当两个生活状态和追求完全迥异的人各自去读对方的诗是什么样的感觉,此不言而知。由此想到了诗歌群体的命名问题,我看到了它的一些好处。在网络中,我们或许都很少能真正地静下心来去感受一首诗的中心,它到底要表达和反映什么,你想对了吗?而在你不理解的时候你又去问了吗?
网络诗歌中缺乏大气的挺多,一词多义的容量被一些写者所遗弃。因而出现了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思想的或毫无挖掘性的“诗歌”,而一些读者又只看语言不看思想,给诗歌的净地勾出了浮伪的一笔。对此我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也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除了不会写出一手好诗之外还不具备一些深厚的诗学知识和诗歌理念――我甚至不会看别人的诗歌。
(三)
我们的生活需要诉说。我们能注意和觉察到并且用诗的语言来反映它们,那就是好现象。如果一个写作者连写的灵感都没有了,那才是一种悲哀。感觉到了,就把它们写出来,只要不摒弃了诗歌的善性,那么这些诗终有各自的意义存在(比如只当作自己的日记也是一种意义)。这里也就没有什么认可与不认可的话题了。说白了,爱诗就是爱自己,爱生活与生命,爱一切可以让你爱的人和物和事――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这些自由。
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填充了颜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诗活了起来。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务必看清网络的弊端,我们需要把握自己的心态,我们要活得自在,我们更要活得实在――生活中如此,网络中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