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王的教师(3)
作者:许知远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389  更新时间:2011/10/2 20:48: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几天后,我查询到一段《纽约时报》对他那个著名叔叔的报道:“当谢森中说话时,人们要倾听。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台湾‘中央银行’的行长,掌握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而且当他说话时,你似乎别无选择,只有倾听。这个七十二岁的昔日教授,不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记者、经济学家还是美国财政部的官员,能懂得台湾经济。”这篇报道发表于1992年,它在十七年后让我大笑不止。即使迈克·拉特兰德没有中国名字,谢家人的基因却仍在,他们天生有主导谈话的能力吧。

  半山的大佛

  城市很小,什么消息都流传得快。几乎全城人都知道,有一些中国人在半山上修建一个佛像。估计再有几天,全城人也都知道,有两个中国人,总在街头闲荡。

  “这里中国的影响为零。”迈克·拉特兰德说,如果不算他的中国基因,廷布的确很难看到中国的印记,印度才是真正的超级大国。电视屏幕上的印度歌舞剧,宝莱坞肉感十足的明星们布满了书店里的杂志栏,国家电视台的新建筑是印度捐赠的,从廷布到布纳卡的公路则是印度人援建的,这个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也来自印度,建立起的大坝发电也是要卖给印度,皮肤黝黑、毛发茂盛的印度工人们在帕罗的街头闲逛着……

  而中国,她隐藏在杂货铺那廉价的运动鞋里,隐藏在价格诱人的手机里,在世界各地汹涌澎湃的“中国制造”只有小部分进入这里,而且取道印度。据说一个姓Hing的中国人住在不丹与印度北部交接的小城,是个富有的贸易商人,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定居不丹了。在廷布最显著的中国印记就是一家叫Chopstick的中国餐馆了。大红灯笼、恭喜发财的横幅,但它是一名西藏人开的。在1959年的西藏事件后,他是出逃不丹的众多藏人中一名,最终定居于此,开设了餐厅。中国的痕迹也出现在一些餐厅的菜谱上,很多有英文的四川、香港的字样,真难为这些厨师们了,他们在印度的中餐馆学习中国味道。这味道当然变形,却总好过不丹每道菜中过多的奶油。一些顾客热情地和我们交谈,除去他们天性的开放,也是因为他们从未遇到过中国人。

  西藏事件的记忆,也埋在了一代不丹人的记忆中。DorjiPenjore记得童年时,村子里突然来了很多中国人,他们都是从西藏逃来的难民,甚至比本村人还多。倘若幼年的Dorji太淘气,祖母就用“共产”来吓唬他,这意味着莫大的苦难。而大地主之女的昆桑·乔登对中国的印象最初则是一切精美的东西,丝绸、瓷器,它们都是从拉萨而来;接着是共产主义,它摧毁传统,造成人口逃亡;而现在则是中国的经济力量,它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不丹夹在两个巨人之间。这两个国家人口超过二十亿,任何一方只要稍抬起脚,不丹就烟消云散。喜马拉雅山麓的国家,都曾感受过这种威力。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锡金已纳入了印度,尼泊尔仍旧独立,却也饱受两方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毛主义分子进行了多年的革命,如今执掌着脆弱的政权。但不丹却是个异类,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尽管印度无处不在,它却从未影响不丹人的精神世界,不丹的独立性也从未受其侵扰。不丹自豪是个从未被殖民过的国家。

  不过,人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人,他们被中国的丰富与辽阔所强烈吸引。这个国家到17世纪才有了最初的政体,但中国那时已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了两千年。但是,我怎么向这些欣赏者解释,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其实很难感受到这种历史的丰富性,现实的中国和那个古老、灿烂的文明,其实没什么太多的关系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