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献给友人莫里斯基约
作者:[法]安德…  文章来源:http://book.ifeng.com/lianzai/  点击数4192  更新时间:2012/1/18 15:12:2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927年版序言

  1926年7月

  这是一本寻求逃避和解脱的书,人们按照惯例,认定书中写的就是我。我谨借这次重印的机会,向新的读者作几点说明,使他们更准确地了解写作这本书的背景和动机,从而不再把它看得那么重要。

  一、《人间食粮》即使不算是一个病人写的书,至少也是一个处于康复期的人,一个刚病愈的人,一个患过病的人写的书。这个人像拥抱险些丢失的东西一样拥抱着生活,他所抒发的激情就难免有些过分。

  二、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文学界矫揉造作之风盛行,空气沉闷不堪,我觉得迫切需要使文学重新接触大地,老老实实赤足踩在地上。

  这本书与当时的审美观悖逆到何种程度,只需看看它的全盘失败就清楚了。没有一个评论家提到过它。十年中仅仅卖了五百本。

  三、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了婚,生活固定下来了,心甘情愿地丧失了自由,而这本书作为艺术作品,立刻大声疾呼讨回自由。我写这本书时自然是完全真诚的,但我在披露自己的心灵时也是完全真诚的。

  四、这里补充一句:我曾声称自己不会停留在这本书上。我所描写的飘泊不定、无拘无束的状态,其轮廓的勾画,正如小说家描写他的主人公一样。主人公与小说家相像,但是小说家创造的,尽管我现在也觉得,我在勾画那种状态的轮廓时,未能脱离自我,或者说未能使自我脱离那种状态。

  五、人们通常根据这本供青年人读的书来评价我,似乎《食粮》中的伦理道德,就是我生活中一直遵循的伦理道德,仿佛我自己带头不遵循我在书中对青年读者提出的忠告:“扔掉我这本书,离开我吧。”是的,我立刻离开了写《食粮》时的那个我。现在倘若检讨自己的一生,我发现其主要特点远非前后不一,相反正是始终如一。这深深扎根于心灵和思想中的始终如一,我觉得非常难得。你能告诉我哪些人临死前看到自己一生中打算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吗?我肯定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六、还要补充一句:有些人在这本书里只看到或者只愿意看到,对欲望和本能的歌颂。我觉得这未免有点短视。我每次重新翻开这本书,从中所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对清心寡欲的讴歌。这正是我忘掉其他一切而铭刻心中的东西,也是我始终不渝的东西。正如我随后将谈到的一样,后来我正是使《福音书》中的教义与这一点相结合,从而在自我忘却中最完美地实现了自我,实现了幸福的最高要求和无限的可能性。

  “但愿这本书能给你教益,使你对自己比对它更感兴趣,进而对其他一切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这句话在《食粮》的引言和结尾中你会读到,为什么非要我重复不可呢?

  安德烈纪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