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诗与诗人(1)
作者:林贤治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734  更新时间:2011/12/10 22:08: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也是最年轻的文学。

  诗与生命同在。它的产生,使人想起春日青草的生长,冬天的飘雪,大雷雨中的惊鹿,野火自由的舞蹈,溪水的絮语和江河的咆哮……它那么真实,自然,袒呈它的肌质,而又蕴含着一种难言的神秘之美。

  远古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朴素的诗。在需要歌颂圣明的时代,先民在此显示了一种卑微的傲慢。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写到两种劳动,《七月》于平缓的调子中流布着怨愤;《芣苢》之什则如回旋曲一般,洋溢着劳动本身的欣悦。《诗经》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古圣人的道德训诫并不牢靠,经不起诗与真的原始野性的冲击。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同为爱情的盟誓,一样响应着诗的力量。哲学由诗人书写是亲切的,曹操的《短歌行》:

  《古诗源》,清人沈德潜编,选辑先秦至隋多个朝代的诗歌,计七百余首,凡十四卷。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为儒家经典之一。

  《楚辞》,中国古代诗歌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辞赋作品。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陶潜的《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这种漂泊感或孤独感已然超越魏晋时代,而使我们直接触及人生的本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年年岁岁无穷已,岁岁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唯有诗的文字,才能做到如此的凝炼、澄明、婉转,令人无限低回。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却是异类的另一番浩漫而沉咽的歌唱。真诚的诗未必是最好的诗,因为好诗仍须富有相应的表现力。但是可以肯定,最好的诗一定是真诚的,是诗人迫切需要表达的。

  古人作歌祭祀祝祷,本来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后来仪式化了。对神明的敬畏与利用,成了“拍马文学”的来源。这是诗的异化。《诗经》的《颂》,有相当部分是拍马的,不问而知是集中最差的诗。但是,好像也有拍马诗写得并不太坏的,如李白承诏写作的《清平调词》。头两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就凸显了一个问题:文采、音调、形象、想象力,是不是可以脱离原来的语境而获得一定的独立价值呢?诗与非诗,孰优孰劣,于是变得复杂起来了。

  诗是什么?它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如何确定它的等级类别标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