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匮乏、丧失与绵延(4)
作者:林贤治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205  更新时间:2011/12/10 22:00:2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新诗前30年的文体建设,无疑地与现代观念密切相关。其中,以自由诗为主,兼具其他体式,西方各种主义大体上都有了本土化的文本。就艺术成就而言,不少作品堪称经典,即便时间过去大半个世纪,至今仍然难于逾越;有的甚至代表了一个绝对高度,如鲁迅的《野草》。与传统文学样式比较起来,新诗的变化程度远比散文戏剧为甚,由于较大地偏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它的成就也就自然受到普遍的质疑,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未定型的文类。其实,未定型正是新诗的特点,一者说明它是永远自由的,二者说明它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致命的地方,相反,恰恰通过限制和扼杀自由,而使新诗过早地趋于定型。

  西里尔·康诺利在他的一部介绍欧美一百部现代作品的著述中,把一场国际性的“现代运动”的起点定于1880年,终点为1950年。大致算来,正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间段;而他把1910年至1925年划为其间的鼎盛期,又是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卅运动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也即五四前后阶段。东西方在时间上的这种对应很有意思,确实,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五四的一代,他们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犹如法国的启蒙运动,把理性批判与情感探索结合到一起,创造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新诗。

  初创的新诗难免幼稚,却充满自由创造的活力;当它渐渐地显得较为成熟和丰富的时候,由于党派政治的入侵,特别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压迫,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地阻遏。国民党政权既具有中国皇权统治的专制性和随意性,又具有极权主义的严密性,它通过血腥的非法手段实现自身的统治合法化,颁布多种法律、政策、条例,借口维护党国的统一和稳定,剥夺公民的政治自由,其中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的自由。一个社会,正是通过民主和人权的工具性作用,提供信息、激励和保护,以扩展个人自由的。当人们失去了这所有一切,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分子遭到杀戮和监禁,大批图书同时被禁毁。在一个专制黑暗的时代,真正的诗人首先作为一个热爱自由并为之献身的分子而存在,因此遭到官方的各种迫害是必然的。相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诗人居然受到命运的青睐,其身份则十分可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